承办单位: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单位简介: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由山东大学牵头,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设,其前身是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开放运行,是我国最早布局的微生物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一直是我国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引领性单位,在微生物基因编辑技术、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功能糖酶创制、非模式微生物菌种改造及海洋微生物资源挖掘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微生物改造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力军,实验室围绕“生物技术自主可控、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基因编辑工具、工业酶、工业菌种”关键卡点及其背后的“基因编辑工具与宿主适配机制、环境约束酶构效关系以及工程生物系统设计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着力开展微生物改造技术源头创新,通过布局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智能化酶工程技术、优质菌种创制及产业化应用三大任务,为我国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产业提供系统性理论供给和技术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快关键技术转化及其在化工、医药、食品、农业等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抢占生物产业国际制高点。
实验室拥有大批顶尖领军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22人、国家四青人才45人。实验室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取得了包括CNS论文、国家科技奖、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内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应用,建成国际最先投产、国内首条万吨级纤维素乙醇生产线和全球最大的海洋源塑料降解酶库,孵化4家企业上市,透明质酸产品占据全球市场70%,年产值达120亿元。实验室成员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和国际转基因技术大奖1项;2007年以来在CNS发表论文8篇;近十年,实验室立项经费总额14.7亿,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类项目8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NSFC重大重点项目36项。
实验室一直是中国微生物领域人才培养的高地,实验室及其前身为新中国培养了5000 余名科技人员,“山大微生物基因”遍布全国,为中国微生物学科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生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张凌娇0532-58632589 zhanglingjiao@sdu.edu.cn